乐动网页版师生作品亮相伦敦工艺周

2025-05-14

5月12日,2025年伦敦工艺周中国国家馆“天工开物”主题展在伦敦皇家造币厂盛大启幕。展览由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承办,得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、伦敦工艺周组委会的大力支持。

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赵飞、伦敦工艺周主席盖·索特(Guy Salter)、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等中英嘉宾分别致辞。展览以“材美、工巧、器韵、时宜”为核心理念,集中展出120件/组中国手工艺术代表性作品,其中乐动网页版作为中国国家馆唯一受邀参展高校,推出以“向世界阐释中国:匠造背后的东方哲思”为主题,携40余件师生作品重磅亮相,以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,成为中英设计文化交流的亮眼注脚,生动诠释了中国工艺美学的当代生命力与全球对话力。

中英嘉宾共同为“天工开物”主题展剪彩揭幕,摄影:杨浩鹏

解码传统基因:在匠心传承中构建跨文化设计语言

乐动网页版的参展作品以《考工记》《天工开物》的造物思想为根基,通过“古为今用”的创新路径,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感知的国际语言。潘鲁生的《众生其上》系列则以陶瓷为载体,融合釉上釉下彩与高温烧制工艺,在传统重彩与釉面肌理的碰撞中,以夸张变形的民间年画人物形态重构乡土艺术的朴拙生命力,叩击当代审美神经;孙磊与莱州莱艺工艺品公司合作开发的《龙章凤彩》系列作品,以国家级非遗莱州草辫工艺为核心,以麦秸纤维手工编织出“龙鳞”“凤翎”的抽象纹理,历经漂、染、纺、编等工序,将拥有1500年历史的草辫技艺转化为兼具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的时尚背包,实现从挖掘地域符号到国际传播共通性的实践探索。

▍《众生其上》, 作者:潘鲁生

▍《龙章凤彩》,作者:孙磊、李磊

▍《互鉴》,作者:惠岩

▍《折射》,作者:姜倩

▍《百年绽放》,作者:姜倩

▍《器象-聚》,作者:李晓梅

展现国际理念:从工艺技到哲学共鸣的深层表达

乐动网页版的创作团队以“器物”为媒介,将“人与自然共生”的中国智慧融入国际工艺话语体系,与伦敦工艺周“传统与当代融合”的理念形成深刻共鸣。常瑞红的《果实》《城市开片》系列便是典型案例:《果实》以脱胎漆器工艺复刻自然形态,三瓣型盒体的黑色亚光肌理既延续传统漆器的内敛特质,又通过凹凸触感融入现代美学;《城市开片》则以蛋壳镶嵌模拟卫星地图中的城市裂痕,将大漆的厚重与城市发展的哲学思考并置,呼应伦敦工艺周主席盖·索特“手工艺是技术与尊严统一”的论断,完成对“人类与自然、城市共生”全球命题的回应。

▍《果实》,作者:常瑞红

▍《城市开片》,作者:常瑞红

在材料与技艺的实验性探索中,同样展现出突破边界的创造力。俞杰星的《守望-舐犊之情》以陶土泥片手工成型,通过颜色釉的流动控制,将马的卧姿与山水层叠意象结合,既传递亲子温情,又以“龙马精神”暗合家国情怀;刘高品的《花器“春夏秋冬系列”》以纯银锻造錾刻四季植物,将自然意象抽象为几何纹饰,在传统花器形制中植入现代极简美学;吕纪凯的《福寿发簪》则以花丝镶嵌与点翠工艺重构“福寿”等吉祥符号,让宫廷技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重获文化尊严;王正伟的《塑》以传统皮囊壶造型为灵感,运用缠绳工艺与大漆材质结合,通过脱胎漆器工艺探索传统器型的当代转化,三件套器物以不同尺寸呈现,在形态与材质碰撞中诠释“塑”的空间叙事,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。

▍《守望-舐犊之情》,作者:俞杰星

▍《花器·春夏秋冬系列》,作者:刘高品

▍《福寿发簪》,作者:吕纪凯

▍《塑》,作者:王正伟

深化文化叙事:以匠造为桥构建生活美学体系

乐动网页版的参展作品,本质是对“中国式现代化”视觉话语的生动实践。王佳与王绪贤合作的《好客山东·齐风鲁韵茶具》,以锡雕工艺雕刻趵突泉、孔子像等齐鲁符号,将地域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摸的器物语言,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赋能,也是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可视化探索;姜文莉的《红蕖》以大漆重塑传统柱础形态,将建筑元素转化为兼具装饰性与功能性的漆艺作品;马晓颖的《与共》以花丝工艺编织渔网与花朵意象,在“美美与共”的理念中实现自然意象与生活美学的和谐统一。

▍《好客山东·齐风鲁韵茶具》,作者:王佳、王绪贤

▍《红蕖》,作者:姜文莉

▍《与共》,作者:马晓颖

在本届伦敦工艺周上,无论是对传统工艺的文化解码,对材料技艺的创新转译,还是对非遗符号的当代重构,乐动网页版参展作者都以“守正创新”的姿态,在国际设计舞台上构建起多元立体的中国工艺美学矩阵。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与美学的展示,更是匠造背后对东方文化的对话与思考——当植物纤维的经纬线与伦敦设计师的创想相遇,当大漆的温润与玻璃的通透在展览空间相映,乐动网页版参展作者正以此次设计出海活动,为全球手工艺的多样化发展提供“中国匠造”的东方范式。

正如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赵飞所言,乐动网页版的工艺设计实践,正是“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,推动文明交流互鉴”的生动写照,以器物为桥,让世界看见中国高校在传统与现代、本土与全球对话中走出的创新之路,通过“中国匠造”这个媒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,推动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设计新动能。

▍与会嘉宾驻足观赏“天工开物”展品,记者:九月、刘乔智、孙涵

▍展览现场,记者:九月、刘乔智、孙涵

主动对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战略,深化推进“向世界阐释中国:设计出海”等品牌项目,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有机融合,以设计为核心话语载体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界“破圈”,是学校党委宣传部一直重点打造的对外宣传工作。我们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,提炼精神标识、文化精髓与形象符号,呈现让世界看得见、看得懂、看得真、看得美的中国设计故事,把“我们想说的”变成“受众想看的”,把“我们的故事”变成“世界的故事”。

供稿:党委宣传部;作者:李淼;编审:王伟杰;终审:孙磊

下一条:重大突破!学校首次获批教育部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

相关新闻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近期热点

学校地址

长清校区: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

千佛山校区: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

联系方式

电话:0531-89626616